新城對:柏楊訪談錄

新城對:柏楊訪談錄秒殺搶購

新城對:柏楊訪談錄網友評鑑5顆星

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

中文書-宗教命理-佛教分類優質推薦

  • 定價:350
  • 優惠價:9315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80

  • 新城對:柏楊訪談錄

    想了解更多新城對:柏楊訪談錄的內容嗎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書名「新城」係指台北近郊柏楊居家所在的「花園新城」,而「台北」作為柏楊的發罄場域,於他而言則無疑是生命中的「新城」;至於「對」,讓我們想到宋玉的〈對楚王問〉以及諸葛亮著名的〈隆中對〉,指出一種「對話」的情境。而一般在甲和乙之間的問/對,甲何以會向乙提出這樣的問題?乙又為什麼會這樣回答?其中必有現實的針對性,也可能會有解決問題的對策?

      柏楊之所「對」,全是針對媒體編輯、記者,或獨立撰稿人所提問題的回答。提問者會有充分的準備,不同的媒體,不同的訴求重點,相同的是受訪者柏楊這個主體,他這個人,他寫的書、他做的事,一切的聞見思感,都在當下立即回應,當然會比較直接,但由於書寫者是他人,在傳達上可能比較難以掌握。當柏楊把這些篇章結集出版,他必然仔細閱讀,準確性應該沒什麼問題。

      總的來看,這三十五篇訪談錄(上輯曾以「對話戰場」為名,一九九○年在林白出版,刪去一篇),所涉的話題極多,從自己的生命史到民族的文化史,從兩性關係到兩岸關係,從歷史糾葛到現實衝突,柏楊時而高亢,時而低沉,隨記者筆尖所流洩出來的是國族大願與人間大愛,把讀者帶回到對話的現場,聆聽著一個有知識和智慧的老人,對於惡政的怒吼,對於人性尊嚴以及人權的呼喚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  柏楊,河南輝縣人。一九五○年起,以郭衣洞之名從事小說創作,為寫作生涯之始。一九六○年代用柏楊筆名為《自立晚報》及《公論報》撰寫雜文,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社會黑暗面。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,以挑撥人民與政府間感情罪名被捕,至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始被釋放。出獄後,續為《中國時報》及《台灣時報》撰寫專欄,並曾赴多國發表演講,引起強烈的迴響。其作品類型廣泛,含括小說、雜文、詩、報導文學、歷史著作、文學選集等,著作等身。  

    • 一九九四年,被選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創會會長,稍後更被選為榮譽會長。  
    • 一九九四年,與十餘位社會菁英,成立「人權教育基金會」。  
    • 一九九四年,獲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頒發「促進中國民主傑出人士獎」。  
    • 一九九九年,奔走多年,由人權教育基金會籌建的「綠島人權紀念碑」落成。  
    • 一九九九年,獲台美基金會頒發「人才成就獎」。  
    • 二○○一年,獲第九屆「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」。  
    • 二○○二年,獲頒「行政院文化獎」。
     

    目錄

    序/柏楊

    • 【上輯】
       歷史的鏡子‧李寧
       褻瀆君王的柏楊‧Alain Peyraube‧梁其姿
       士大夫和中國人‧呂嘉行
       爐邊漫談‧聶華苓
       台灣海峽兩岸的對話‧聶華苓‧譚嘉
       很難絕對客觀‧張灼祥‧魏便利
       沒有制衡的權力最可怕‧魯雪
       怎麼看中國歷史‧胡菊人
       從人治到法治‧鍾春蘭
       怎麼看法律‧楊子江
       恨鐵不成鋼,不滿都是愛‧苦苓‧洪惟勛
       了解變幻莫測的中國‧中山恆彥‧張玲玲
       我很高興在這裡生根‧張笠
       一覺回到解放前‧吳錦發
       塑像之島‧張告白
       兩性之間‧張涵
    • 【下輯】
       女權與人權‧柏楊
       華文與華人‧曾光華‧郭棋佳
       華人才是真正的經濟動物‧吳清泰
       正視自己的醜陋面‧《中國之春》
       中華文化的反省與重建‧吳錦發
       中華民族是不是受到了詛咒?‧李怡
       兩岸之間‧高天生
       不一樣的念頭‧岑逸飛
       民主的實踐與挫敗‧《南方》
       生活真相‧宋雅姿
       人權與人生俱來‧里戈
       等到兩岸再長大‧金鐘
       中國往何處去?‧馬丁‧瓦斯勒
       走過死蔭幽谷‧王瑩
       見書就讀的人‧湯芝萱
       從歷史看未來‧許芳菊‧林志懋
       中華文化缺少了些什麼?‧李福鍾
       「老莊稼漢」呼喚尊嚴‧李凌俊
       建新跑道‧換新騎士‧陶瀾
     

    自序 柏楊

      一九八三年九月,開始寫《柏楊版資治通鑑》,寫到一九九三年三月第七十二冊,也是最後一冊問世。十年辛苦,催人衰老,根本沒有時間和體力,再去從事其他創作。一九九三年後,我全神投入人權教育,籌建綠島人權紀念碑,又是十年辛苦,除了九○年代稍後,為香港《明報月刊》每月寫一篇千餘字的短文外,直到二十一世紀,○○年代初期,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和體力從事創作。然而,悠悠二十載,倒也接受不少媒體的訪問,大多數都在報章雜誌上刊出,留下記錄,如今把它們重新尋出,有些已紙爛字霉,有些已殘缺不全。

      作家看自己的作品,猶如母親看自己的兒女,充滿了感情,所以,我還是盡量收集成冊。上輯收集的是八○年代的訪問,下輯收集的是九○年代至○○年代的訪問。思考的、歡喜的、憂慮的、以及盼望的,都包括在內。「重讀昔日筆下字,一字一情已惘然。」今天看來,都是往事,但是在當時,卻是預言!

      我國歷史上,有幾次重要的「對話」,簡稱為「對」,最有名的當然是諸葛亮的〈隆中對〉》,諸葛亮在自己隆中自己家中,和劉備縱談國家大事,預知天下三分。另一次同樣重要的〈壩上對〉,王猛和桓溫,也是縱談國家大事,預知天下要繼續大亂,晉帝國無法重回中原。其他還有很多這一類的對話,每一次都發人深省:即令亂世,也有清醒的人!

      媒體對我的訪問,多數都在台北花園新城社區寒舍,談論的雖不是國家大事,也沒有什麼深遠的觀察,但是如果稱這本書為「新城對」,似乎也不算自我膨脹、犯上作亂。不同的是,歷史上的「對」,都是小民對大官,而《新城對》,則是寫作人對媒體。

      人,越老越眷戀過去,希望我們的過去,值得眷戀。---二○○三.二.十九.台北

     

    詳細資料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gnrkl58656 的頭像
      gnrkl58656

      gnrkl58656的部落格

      gnrkl586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